发布时间:2025.07.07 10:35 浏览次数: 作者:
返回列表2025年6月11日,90后创始人刘靖康手持Insta360全景相机敲响科创板锣声,影石创新(688775.SH)以285%的涨幅创下2025年科创板募资纪录,市值突破700亿元。这家 “智能影像第一股” 的资本背后,是一场持续10年的股权架构博弈。
一、控制权设计:34% 表决权撬动千亿市值
刘靖康的股权架构核心在于持股平台矩阵与表决权集中,这一设计如同为企业装上了稳定的 “掌舵系统”。
持股平台嵌套控制是其控制权设计的关键。通过北京岚锋和岚沣管理等平台,刘靖康以34%的表决权牢牢掌控公司决策权。这一比例看似不高,却在公司决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涉及公司重大事项,如修改公司章程、增减注册资本、公司合并分立等方面,拥有关键的否决权。
在抵御资本稀释方面,影石创新的表现同样出色。即使经历8 轮融资及 IPO 发行,创始人始终维持超 1/3 的关键否决权,有效避免了外部资本反客为主。要知道,每一轮融资都可能导致创始人股权被稀释,而8轮融资的考验下仍能保持如此高的否决权,足以见得股权架构设计的精妙。
家族绑定控制权进一步巩固了这一控制网络。配偶潘瑶等家族成员间接持股,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控制权更加稳固。
这种设计在分散的股东结构中尤为关键。IDG、启明创投、迅雷等机构未签署一致行动协议,34% 的控股线成为公司战略稳定的压舱石,确保公司在复杂的股东环境中能够保持战略方向的一致性。
二、股权激励:覆盖1.4万人次的 “双螺旋” 绑定
影石创新的激励体系将人才成长与企业增值深度挂钩,形成了独特的技术护城河,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多平台穿透激励是其股权激励的一大特色。公司设立岚烽管理、澜烽一号等4个员工持股平台,覆盖研发、生产、销售核心骨干。这种多平台的设计,使得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核心员工都能参与到企业的利益分配中,激发了各个环节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高管团队造富效应显著,总经理刘亮持股1.5%,身价达10.2亿;CTO 陈永强持股0.8%,身价5.5亿等,通过股权让高管团队共享千亿市值红利。这不仅让高管团队更有归属感和责任感,也吸引了更多的管理人才加入影石创新。
技术人才低流失率是这种激励体系带来的显著成果。研发人员占比 22%,人均专利数行业第一,远超大疆等竞争对手的激励强度。在技术密集型的智能影像行业,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低流失率的技术人才队伍为影石创新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供了坚实保障。
不过,影石创新的股权激励也存在争议点。创始人刘靖康在2019年(净利润0.8亿时)通过持股平台套现2360万元,而公司累计未分配利润超10亿却未分红,被质疑利益分配失衡。这一问题也提醒企业在设计股权激励和利益分配机制时,要注重公平性和合理性,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
三、资本运作:敏感股东清理与国资 “耐心资本”
影石创新的资本之路堪称教科书级的风险管控案例,在敏感股东清理和引入战略投资者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一)敏感股东突击清理
前深交所官员陈斌通过深圳麦高(持股 1.30%)、厦门富凯(持股 3.70%)多层嵌套持股,入股时间(2018年)与IPO申报(2020 年)高度重合。2023 年4月,迫于监管压力,陈斌以未披露价格将股权转让给刘靖康。若按当时207亿估值估算,交易额应超3亿元,但资金来源、定价依据均未公开,留下信披瑕疵。这一事件虽然解决了敏感股东可能带来的监管风险,但也暴露出在资本运作过程中信息披露方面的不足。
(二)战略投资者的 “陪跑逻辑”
IDG的12年长跑堪称经典。2014年以天使轮100万美元进入,上市回报达125倍,印证了 “投人优于投赛道” 的理念。这种长期的陪伴式投资,不仅为影石创新提供了持续的资金支持,还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予了战略指导和资源支持。
珠海国资的产业协同效果显著,珠海科技集团作为第四大股东,不仅注资更推动影石落地珠海建厂,打造自动化生产基地,实现 “资本+产业” 双向赋能。国资的加入,不仅为影石创新带来了资金,还带来了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产业资源,助力企业在生产基地建设、产业链整合等方面取得了突破。
zui后的话
影石创新这场持续10年的股权架构博弈,恰似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企业在成长路上于控制权、资本和风险之间寻求平衡的复杂与精妙。
但同时,其股权架构中存在的治理缺陷也如警钟长鸣,提醒着每一家企业:股权架构的设计没有一劳永逸的完美方案,它需要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优化调整。对于那些怀揣上市梦想、渴望在资本市场大展拳脚的企业而言,影石创新的故事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高合咨询:专注于合伙人机制的设计与研究,以助力企业与个体事业共创为使命,致力于发展成为中国事业合伙关系理论实践理论构建者,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合伙共生,共同富裕。
合伙人机制研究院:高合咨询建设的平台化研究机构,从2018成立伊始,就致力于中国本土事业合伙人群体的发展,助力我国事业合伙生态建设的研究在管理科学中立足,合伙人机制研究院已拥有知识版权70余项,并与各大高校和行业领军企业一起共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