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28 13:23 浏览次数: 作者:
返回列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 年)》明确提出,要 “大力培养乡村人才,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全面振兴”。这一部署为破解乡村发展的人才瓶颈提供了方向指引,而在全国多地试点推行的乡村共富合伙人制度,正是对这一政策导向的生动实践。
通过合伙人机制激活乡土资源、汇聚八方人才,众多乡村走出了一条 “人才回流 —资源盘活 — 产业升级 — 共同富裕” 的特色路径,打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共富样板。
一、制度创新:构建人才与乡村的价值共生网络
乡村共富合伙人制度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人才引入的单向模式,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生态体系。其创新之处集中体现为 “三个突破”:
1. 突破身份边界,拓宽人才来源渠道
不同于以往 “引进来” 的被动模式,共富合伙人制度通过柔性引才、平台聚才,吸引企业家、科研人员、返乡青年、非遗传承人等各类群体以 “合伙人” 身份参与乡村建设。浙江宁波建立 “乡村 CEO” 培育库,从全国选聘专业人才驻村运营,平均每人带动村集体年增收超60万元;四川崇州面向社会招募 “乡建合伙人”,吸引建筑师、规划师等专业人士参与林盘保护与活化,形成 “专业团队 + 村民合作社” 的共建模式。
2. 突破利益壁垒,完善多元联结机制
通过 “薪金 + 股金 + 租金 + 奖金” 的复合收益体系,让合伙人与村集体、村民形成紧密利益共同体。山东兰陵推行 “土地入股 + 劳务合作 + 效益分红” 模式,农户既可以土地经营权入股获得保底收益,又能通过参与种植、加工等环节领取薪金,年底还能按股分享合作社利润;江苏无锡探索 “保底收益 + 按股分红 + 劳务收入” 机制,共富合伙人带动的农业项目中,农户年均增收达3.2万元。
3. 突破管理惯性,创新协同治理模式
构建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 的三元治理结构,政府负责搭建平台、出台政策,合伙人专注产业运营,村民通过议事会等形式参与决策。广东清远推行 “村党组织 + 共富公司 + 合伙人” 机制,村党组织牵头成立共富公司,吸引乡贤、企业等成为合伙人,2024年带动56个行政村集体收入超100万元;湖南汨罗建立 “合伙人议事会” 制度,每月召开联席会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问题,确保各方权益得到保障。
二、实践路径:从资源盘活到产业生态培育
共富合伙人制度的落地,通过精准对接乡村需求与人才优势,实现了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形成三大实践范式:
1. 产业链带动型
以特色产业为纽带,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人才共同参与。陕西洛川围绕苹果产业,引入农业科技专家、电商运营团队等合伙人,打造 “种植 — 加工 — 销售” 全链条体系,2024年苹果电商销售额突破25亿元,带动果农人均增收1.8万元;云南普洱聚焦普洱茶产业,邀请茶艺师、文旅策划师等成为合伙人,开发茶旅融合项目,使古茶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3倍以上。
2. 数字赋能型
借助数字技术人才,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浙江遂昌吸引互联网企业创始人担任共富合伙人,搭建 “村播基地”,培训500余名村民成为主播,2024年农产品网销额达18亿元;重庆酉阳邀请大数据专家团队入驻,建立农产品溯源系统,通过 “区块链 + 电商” 模式提升产品溢价,带动50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增收。
3. 文化激活型
发挥文化人才优势,唤醒乡村文化资源价值。安徽黟县招募非遗传承人、文创设计师等成为合伙人,将古村落资源转化为研学基地、民宿集群,2024年乡村旅游收入增长45%;福建永泰引入建筑师团队参与古厝修复,打造 “艺术村落”,吸引300余名青年返乡创业,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3万元。
三、价值成效:共富样板的示范意义
从试点实践来看,乡村共富合伙人制度已展现出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多重启示:
1. 在人才振兴层面,该制度打破了 “人才难引、难留” 的困境,通过事业平台、情感纽带、利益联结让人才真正扎根乡村。数据显示,全国推行共富合伙人制度的县(市、区)中,2024年返乡创业人才平均增长42%,其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达68%。
2. 在产业发展层面,通过合伙人带来的技术、资金、渠道等资源,乡村特色产业实现从 “小散弱” 到 “规模化、品牌化” 的跨越。江苏盐城、江西赣州等试点地区,共富合伙人参与的项目平均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长20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
3. 在城乡协调层面,该制度搭建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桥梁,推动城市资本、技术等要素向乡村流动,同时促进乡村特色资源向城市输出。浙江 “山海协作” 工程中,杭州、宁波等城市的企业合伙人与衢州、丽水的乡村结对,2024年帮助销售农产品超100亿元,共建产业园区18个。
zui后的话
随着《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 年)》的深入实施,乡村共富合伙人制度正从试点探索走向全面推广。这种以人才为核心的制度创新,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动力,更重塑了城乡关系的新形态,让更多人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共享发展成果,为实现共同富裕开辟了新路径。